长嘉集团/CHANG JIA GROUP
【黄明诗歌研讨会】王可田:表达,彰显存在
来源:诗歌网时间:2014-08-09 23:11作者:王可田
表达,彰显存在
——读黄明先生的诗
王可田
汉语诗歌新诗一脉,发端于胡适的《尝试集》,其发育、成长乃至壮大,迄今已历百年。尽管这种诗体其血脉和汲养更多来自西方,但由于语言材料和生活现实的契合与同构,更能自由、真实地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抒写和表达,人们在谈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诗歌成就时,指的也就是新诗。然而我们也看到,新诗自诞生之初到今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,古典诗词并没有销声匿迹,反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,继承与创新以及各种探索方兴未艾,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。
诗歌既然是一种自我内心或灵魂的表达,其载体的不同,形式、体例上的种种差异,便不构成诗歌品质的决定性因素。倒是古典诗词对于生活的诗化能力,为新诗以及新诗写作者所不及。对于古典诗歌以及现代的旧体诗词写作,我一向保持沉默,原因很简单:一是对格式、韵律一知半解,二是没有进行过此类的写作实践。当我看到黄明先生的诗歌,一种脱胎于古典诗歌、进行了某种形式的改造、通俗明朗的自我表达时,语言上没有隔阂,读着畅快,我确信了在这个文学彻底边缘化的时代,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已经丧失,诗歌对于写作者仅有的意义就是:我写我畅快,我写故我在。当然,有限的交流及其影响还是存在的,比如我们这次对黄明先生诗歌的阅读和探讨。
古典诗词是产生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文学样式,现代人写作旧体诗词往往沿用文言和传统的表达方式,充满了自然及农业意象,如冒用工业意象,处理不好就显得不伦不类。黄明先生的诗也不例外,但这种充满自然风物的诗歌意象传达的仍是现代人的情感和感受。因此上,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进行两种语境的转换,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转译。试读这首《醉忆别离》:今朝昨夜月伴风,人面桃花别样红。围城内外两相望,青稞西凤醉朦胧。去年今霄月不同,五月吹来十月风。妻儿父女雨拂面,只缘生在尘世中。在一种含蓄、典雅的氛围中,我们分明看到现代生活中“剪不断、理还乱”的情感纠葛。在《初雪醉酒》中诗人写道:“依稀唱出儿时歌,旋律飘逸到银河。要问梦里谁常来,已逝慈母与外婆。”《母亲托梦》中也有这样的句子:“我心有悲说不得,只把泪水当纸钱。借来西风吹白发,吾捎怀念三两半。”朴素、浅白的语言对亲情的书写令人感动,把泪水当做纸钱、对怀念这一抽象情感用“三两半”予以感性化,令人眼前一亮,盎然的诗意显现出来。在对黄明先生的这100首诗歌的阅读中,我发现了这样两首诗,《问天之一》:“吾来为何由,吾去正觉愁。此去八百年,不敌一身裘……”《问天之二》:“我从母体来,何处是归路?”诗人没有留恋、陶醉于诗意这一感性层面,而是对生命存在进行了终极思考,为他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理性支撑。
黄明先生的诗歌取材广泛,生活中的一事一物、一情一景都能引发他的灵感,激起心中的波澜,并进行自然随性的表达。我不敢说他的诗歌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高度、取得了怎样的成就,他对生活的诗意化努力,首先让自己受益,令自己的心灵充实和愉悦,这就是写作带给写作者最切实的意义。“我写我畅快,我写故我在”,诗意的表达不仅对黄明先生,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,都是生命和存在确立、彰显的方式之一。
Copyright © 2016 陕西长嘉实业(集团)发展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0881号-1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西安